说实话,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心被狠狠地揪了一下。这位工薪家庭的母亲陈芳,用一条尘封多年的红裙子,完成了从”母亲”到”自我”的蜕变。这让我想起去年《中国妇女报》发布的一个数据:在我国,有高达63%的职场母亲表示”完全丧失个人时间”,而能够定期参与兴趣爱好活动的母亲仅有不到12%。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把自己活成”XX妈妈”的女性,正逐渐淡忘了自己的名字。
在一次社区女性发展论坛上,我遇见了一位和李芳很像的张阿姨。四十多岁的她在纺织厂干了二十年,直到女儿高考后才开始学习插花。谁都没想到,这个小学文化的女工竟在三年内考取了高级花艺师资格,现在经营着自己的工作室。”你知道吗?”她摩挲着工作服上的线头告诉我,”缝纫机踩得再熟,那也只是份糊口的活计。但当我第一次看到自己插的花被摆在酒店大堂时,突然觉得前半生的苦都有了意义。”
撕掉标签需要多大的勇气?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王颖的研究显示,工薪阶层母亲普遍存在”身份固着”现象——她们给自己的定位往往是”赚钱工具”和”家庭保姆”的复合体。就像陈芳那件洗得发白的工装,穿久了就长在了身上。但北京某女子公益组织的调查报告却给出了一个温暖的数据:在参加过职业培训的400位母亲中,82%的人表示”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价值”,这份自信甚至会显著改善她们的亲子关系。
我记得邻居刘姐的故事特别打动我。超市收银员的她偷偷报了夜校的平面设计课,用攒了半年的年假参加了技能比赛。当她设计的海报意外获奖时,读初中的儿子在台下哭得比她还厉害。”原来我妈不只是会扫码装袋啊”,这句孩子气的感慨,道破了多少家庭关系中最质朴的真相。
那些被藏起来的红裙子
女性发展专家林夏在TED演讲中提到:”每个母亲都应该有个’红裙子计划’——可以是每周两小时的绘画课,也可以是存钱买台缝纫机的目标。”深圳某社区开展的”妈妈成长营”就印证了这个观点,参与者在完成短期职业培训后,平均收入增长了37%,更重要的是她们的抑郁量表分数下降了近一半。
看着陈芳穿着红裙子走出家门的背影,我突然明白:所谓自我实现,不过是让那个被生活揉皱的自己,有机会重新舒展开来。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单亲妈妈,在快餐店打工供女儿上大学的同时,坚持每天睡前写几行诗。去年她终于出版了诗集,扉页上写着:”给女儿看,妈妈不只是汗水和账单。”
标签:
看完特别感动!每个妈妈都值得拥有自己的红裙子时刻!
我妈妈也在偷偷学烘焙,看到这篇文章突然好想抱抱她 😭
教育政策是不是也应该给职场妈妈更多发展机会?社区开设些免费课程也好的
作为单亲妈妈,这篇文章让我想起自己偷偷去考会计证的日子。虽然很累,但看到成绩单时眼泪都出来了
张阿姨的花艺故事太励志了,说明机会永远不嫌晚啊!
我家隔壁阿姨也是在女儿上大学后突然开始学国画,现在都能开小画展了,这种蜕变真的让人看着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