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心理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它能让人保持惊人的专注力和执行力,但同时也可能彻底扭曲一个人的判断力。看着崔明优雅地向监狱举起酒杯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那些精心策划的陷阱、那些以假乱真的赝品,都是复仇者眼中”正义的实现”。但话说回来,这种被仇恨驱动的”正义”,真的还能算是正义吗?
仇恨滤镜下的真相扭曲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确认偏误”现象——当人被某种极端情绪支配时,会选择性关注支持自己立场的信息。崔明看待陈三金和赵掌柜时,就像戴着一副特制的眼镜,镜片上写满了”复仇”二字。他可能根本没注意到,在一堆拙劣赝品中,其实还混着几件赵掌柜花了心血的真物件。复仇者的大脑会自动过滤掉这些”干扰信息”,就像我们看恐怖片时会忽略那些解释超自然现象的线索一样。
道德盲区的危险游戏
最可怕的是,复仇通常会让人产生一种”道德豁免”的错觉。崔明在策划这个局时,肯定无数次告诉自己:这是他们罪有应得。但看着赵掌柜像狗一样舔食馊饭时,他内心真的没有一丝动摇吗?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复仇时的快感来自大脑的奖励系统,这种快感理论上和吸毒没什么区别——都会让人上瘾,都会让人越来越难以控制报复的尺度。
我突然想起《基督山伯爵》里那句话:”等待和希望”。但当复仇成为执念,人往往就只剩下了等待,却永远失去了希望。崔明站在酒店窗前的身影,看起来那么孤独,仿佛也被囚禁在了自己打造的仇恨牢笼里。这也许就是复仇最吊诡的地方——你以为自己在审判别人,殊不知自己也在被审判。
现代社会的仇恨解药
在这个提倡”以德报怨”的时代,为什么复仇故事仍然让我们如此着迷?或许正是因为法律程序太过冰冷,而人性需要更炽热的情绪出口。但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选择宽恕的人最终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执着报复的人好27%。这个数据让我想到,当崔明饮尽杯中酒时,他咽下的到底是胜利的香槟,还是另一杯更苦的毒药?
看着故事最后那个优雅的举杯动作,我突然很想知道:当复仇完成的那一刻,崔明是会觉得终于卸下了重担,还是会发现,自己的灵魂也已经和监狱里那两个仇人一样,被困在了永恒的黑暗中?这个问题,恐怕连他自己都给不出答案。
标签:
看完后背发凉,仇恨真的会让人变成恶魔😱
所以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作者写得真好!但是复仇的快感和吸毒类似这个观点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这个主角让我想起了《狂飙》里的高启强,都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
理智告诉我宽恕是对的,但设身处地想想要是我可能也一样会报复
那个举杯的细节真的绝了,让我想起《教父》里的阿尔帕西诺
我就想知道赵掌柜到底做了什么让主角这么恨他?故事里没交代清楚啊
心理学专业路过,确认偏误这个分析很到位,现实中很多人都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