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民国时期的古董交易,那可真是个鱼龙混杂的江湖。天津卫”登瀛楼”里陈三金和赵掌柜那帮人玩的把戏,不过是冰山一角。古董这行当水深得很——表面上讲究”看货不认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暗地里却处处是坑。我认识个老行尊说过,当时但凡值点钱的老物件背后,少说也有三五拨人在打主意,而这些人的来路,往往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
真假难辨的”门槛钱”
玩古董最怕遇到”打眼”,但民国那会儿的造假技术已经相当了得。记得1915年北平琉璃厂爆出过一桩丑闻:某军阀花三万大洋收的宋代官窑,后来发现是用民国新瓷做旧,连火漆印都是专人模仿的。更绝的是,造假团伙里竟有位前清内务府的老匠人,把官窑的配方和烧制工艺摸得门儿清。
行里人都知道,但凡见着”一假九真”的物件要特别小心——就是十件货里掺一件赝品。天津卫的老掮客们最爱用这招,先用八九件真货取得信任,等买主放松警惕再下刀子。有经验的藏家都懂得先交”门槛钱”:故意在头几笔交易吃点小亏,等摸清对方底细再做大买卖。
军阀门下的暗流
文里那位”明少爷”的做派可不是杜撰。军阀插手古董交易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1923年直系军阀就曾用军事演习作掩护,盗掘了河北曲阳的北岳庙。这些军爷们有两个好处:一来能靠着枪杆子强买强卖,二来走私文物时关卡不敢查他们的货。
但最精明的商人反而爱和军阀打交道。上海滩”集古斋”的周老板有句名言:”跟拿枪的做生意,讲价不用磨嘴皮子。”这话听着荒唐,实际上道出了门道:军阀急着变现扩充军备,往往愿意低价出手;更妙的是,只要给够回扣,他们还会派兵护送珍贵文物过关卡。
不过话说回来,和这些军爷打交道就像在刀尖上跳舞。1927年山东就出过事儿:青岛某商人帮张宗昌处理一批青铜器,钱货两讫后第三天,就被安上”私通北伐军”的罪名砍了脑袋——明摆着是要人财两得。所以像陈三金这样的老江湖,见到”督军府”的人既馋得流口水,又吓得腿肚子转筋。
掮客们的生存智慧
当时的古董商都奉行”三不说”原则:不说来路、不说底价、不说下家。北京琉璃厂的老掌柜们交易时都用行话,”一桶水”代表一千大洋,”一棵树”指代一件青铜器。更绝的是上海某些洋行,重要交易都在黄浦江的游艇上进行——江水滔滔,什么秘密都冲得走。
但真正的高手都懂得”留后路”。1925年苏州有位古董商,每次交易前都会把物件的详细档案存在外国银行保险箱。后来某师长强夺他的收藏,他二话不说就把档案卖给报社,闹得满城风雨,最后愣是让那位师长乖乖把东西退了回来。这种分寸的拿捏,才是乱世里的保命之道。
说到底,民国古董行的规矩就是没规矩。就像”登瀛楼”里那柄被捻成麻花的银刀,在这行当里混,要么你有捏弯银子的本事,要么就得学会在刀锋上走路的本事——当然了,大多数人最后都成了别人案板上的鱼肉。
标签:
这篇文章写得真有意思,古董行业的水果然深不可测啊!
听说现在潘家园还有人在玩’一假九真’的把戏,古董这行真是千年不变
想知道现在这些手法是不是还有人用?感觉套路都差不多🤔
那个军阀买卖的故事也太黑暗了吧,果然是乱世人命不如狗
哈哈哈笑死,’跟拿枪的做生意不用磨嘴皮子’,这话说得太精辟了!
好奇问下,民国时期的古董现在值钱吗?我家好像有个老物件…
苏州那个古董商挺聪明啊,知道利用舆论压力,这招现在律师们也常用
都是套路!现在直播间卖玉的也是这套路,先用真货引流再卖假货
那个造假的前清工匠可真厉害,可惜没用在正道上,要不现在得是国宝级非遗传承人了
文章提到的’留后路’太精髓了,现在的古玩城老板们也得学着点
😂最后那个比喻绝了,不就是现在的拍卖市场现状吗?
感觉这些潜规则简直就是现代商场的雏形,包装得更精致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