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文物造假堪称一场”艺术盛宴”,那些年里,造假分子们简直是把中国传统工艺玩出了新高度。要知道,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流失海外的文物动辄拍出天价,投机倒把分子们怎么会放过这块肥肉?从青铜器到瓷器,从书画到古玉,几乎每一类文物都有对应的赝品在市场上流通。
民国瓷器的造假特征
瓷器造假在民国可谓登峰造极。以赵掌柜仿制的钧窑为例,这些赝品往往在釉色上露出马脚——真钧窑的”窑变”效果浑然天成,而赝品多用化学颜料刻意模仿,釉面看起来浮艳且生硬。就像故事里那些散落的”钧窑盘子”,在强光下一照就会现出贼光,完全没有了真品那种温润如玉的质感。
青花瓷造假也很典型。老匠人们总说”青花发色沉淀”,真品青花的钴料发色沉稳内敛,铁锈斑是自然渗透进胎骨的。而赝品就像文中描写的”假元青花罐”,青料浮在表面,铁锈斑像油漆一样做作,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
书画造假的常见套路
书画造假在民国时期可谓百花齐放。最拙劣的是整幅临摹,稍微高明些的会在老纸上作伪,更有些高手专攻”挪移款”,将无名古画的落款挖去,补上名家题跋。这些伎俩在今天看来可能都很好辨认,但在那个年代确实让不少藏家栽了跟头。
记得有位老藏家告诉我,辨别民国假画有个小窍门:看印章的朱砂颜色。新盖的印章朱砂鲜艳,历经岁月的则会氧化发暗。但这个法子现在也不那么管用了,造假者们早就研究出了做旧的技术。
青铜器造假的”猫腻”
民国时期青铜器造假可谓煞费苦心。造假者会刻意将赝品埋在土里数年,人为制造铜锈。但真品的锈色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与器身结合紧密;而假锈则像是贴上去的一层皮,轻微的刮擦就会脱落。就像故事中那些用厚油布包裹的”文物”,打开后连行家都要叹气——粗制滥造得太明显了。
有意思的是,有些造假者还会在赝品上故意制造些”瑕疵”,比如铸造气孔或者修补痕迹,试图让器物看起来更”真实”。这反而成了鉴定时的破绽——因为真品的瑕疵往往是随机的,而赝品的”瑕疵”则明显过于刻意。
看着这些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不得不感叹民国时期的造假者确实有几分”匠心”。只是他们的才华用错了地方,就像故事里的陈三金和赵掌柜,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如今的收藏市场,这些手法大多已经被专业人士识破,但那段历史留下的教训依然值得玩味:在这个圈子里,靠歪门邪道终究走不长远啊。
标签:
民国时期的造假工艺真的很有创意啊,可惜用错了地方~
那个挖款的招式现在还有人在用,去年我大伯就被人骗了😅
建议大家收藏前一定要找专业人士鉴定!朋友的元青花罐就是假的,心痛死了
其实民国造假也是一种另类艺术品吧,虽然动机不对但工艺确实精湛👍
朱砂鉴定的方法现在确实不太管用了,最新仿旧技术太厉害
民国到现在都快100年了,那些假货是不是也该算古董了🤔
我爷爷就说过民国那些造假的故事,有些比电视剧还精彩!
钧窑那个比喻太形象了,我见过真品和赝品的对比,差距确实很明显
不管怎么说,时代在进步,现在的鉴定手段可比民国时期高明多了
看完特别涨知识,下次去古玩市场一定会多留心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