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芳阁里的那支垂丝海棠开得越发灿烂了,花瓣儿在初夏的微风中轻轻晃动,像是在窃窃私语。说来也奇,城里其他宅院的海棠大多已谢,独独苏府这一株依旧生机勃勃,倒像是特意为才子佳人的故事留着一场绚烂。每当我路过那株海棠,总要驻足片刻,想象着曾经有个梳着慵妆髻的少女,在这窗前如何望穿秋水,如何将一颗芳心系在那路过的少年郎身上。
古时候女孩家的心思真是奇妙。明明心中早已波澜起伏,面上却要装作波澜不惊;明明一笔一画都描摹着心上人的字迹,却还要对贴身丫鬟说”不相干”。这般欲说还休的情态,倒比今人直接说”我爱你”更耐人寻味。你看那方端砚,不过是个写字研墨的器物,却被收藏得如珠如宝,想来是因为承载了太多说不出口的情意。
那些深闺里的风雅趣事
记得第一次在博物馆见到明代闺秀的绣品时,我着实被惊艳到了。那些花鸟虫鱼的纹样,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配色更是雅致得令人叹服。想来苏小姐绣那幅蝶恋花时,定是怀着十二分的心思——每一针都藏着少女的期盼,每一线都牵着未来的憧憬。古人说”女红见品性”,真是一点不假。如今的姑娘们怕是很难体会,为何一方绣帕、一副团扇,都能成为传情的信物。
最让人感慨的是那份克制的深情。不像现在动不动就要视频通话,古代闺秀连多看心上人一眼都要脸红心跳。李公子送砚台这般含蓄的举动,在今人眼里或许太过委婉,但在当时,这已经是相当直白的情感表露了。我常想,若是让现在的年轻人经历这样的爱情,恐怕多半要急得跳脚——但正是这份”发乎情,止乎礼”的含蓄,让故事平添了几分动人的韵味。
画堂春暖中的文人意趣
每次读到”案上设着文房四宝,并一只天青釉梅瓶”这样的描写,总会不自觉地想象那个画面。明代文人最讲究书房陈设,一桌一椅都要合乎心意。李公子送砚台的举动,看似平常,实则是将自己的文人趣味与心上人分享。这种以文会友、以物寄情的方式,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几乎已经成为绝响。
说来有趣,现代人重建古风宅院时,总爱在书房摆上几件仿古文具,却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其中的韵味。那些笔墨纸砚,在古人生活中不只是工具,更是情趣的寄托。就像故事里那方小小的端砚,承载的何止是研磨的功能,更是一个才子对佳人的一片赤诚。
画堂还是那个画堂,海棠依旧年复一年地开。只是如今再难见到这般细腻婉转的情愫,也很难体会那种望穿秋水却甘之如饴的等待。或许正因为如此,这样的故事才会让我们在读罢掩卷时,依然心生向往。
标签:
这海棠描写得太美了,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花香!
现在的爱情太直接了,反而少了古时候那种朦胧美 😊
苏小姐要是生在当代,估计早就加微信天天发语音了哈哈
最羡慕这种文笔了,把情窦初开的少女心思写得太传神
古人谈个恋爱真不容易,送个砚台都能脑补出一部连续剧
我奶奶说她年轻时也是这样,明明喜欢得要死还要装不在乎 🤭
“发乎情,止乎礼”这句话太戳心了,现在谁还讲究这个啊
这个作者一定是个老人家吧,把古时候的事写得这么有味道
看到绣品那里想起我外婆,她绣的牡丹跟活的一样,现在这种手艺都快失传了
我觉得古人这样挺好的,至少不会遇到海王渣男 🤔
现代人书房里那些文房四宝都是摆设,不如直接放个iPad实用
这文章让我想起《红楼梦》里林黛玉葬花那段,都是把花比作人
等不到心上人的那种煎熬,现在刷会儿抖音就过去了,谁还傻等啊
文笔确实不错,不过现在年轻人估计看不进去这么矫情的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