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透过那精巧的六边形窗框望出去,我突然明白了江南园林所谓”移步换景”的妙处。这座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经典园林,每一处窗棂、洞门都不是随意为之——它们就像精心设计的画框,把园中的山石、花木都框成了一幅幅活的中国画。记得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曾说过:”江南园林之妙,在于小中见大。”在不过数亩的空间里,造园师们通过”借景””对景”等手法,硬是营造出了”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奇妙感受。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哲学
我最爱苏州网师园里那座”月到风来亭”,它完美诠释了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核心美学。亭子临水而建,立柱看似随意地略向水面倾斜,但这绝非施工失误——造园师为了让人凭栏时能与水面形成最佳视角,刻意设计了这看似不经意的3度倾斜。这种追求”不规则中的和谐”的理念,恰恰是江南园林最迷人的地方。连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在吉维尼建造自己的东方风格花园时,都特意参考了苏州园林的这种”精心设计的不经意”。
在颐和园工作多年的老园丁告诉我一个有趣细节:江南园林那些看似斑驳古朴的墙面,其实很多都是工匠特制的”做旧”效果。他们用糯米浆调色,一遍遍在墙面上涂刷出岁月的痕迹。这让我想起了日本茶道中”侘寂”的美学——不完美的、有岁月痕迹的,才是最美的。江南园林中的假山尤其能体现这一点,那些太湖石上的孔洞要”瘦、皱、漏、透”才算上品,据说最好的太湖石要经太湖水冲刷上百年才能形成。
有趣的是,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特意保留了传统园林”建筑让位于景观”的特点。他把展馆高度控制在16米以下,就是考虑到不能让建筑破坏了古城的天际线。这让我不禁感叹,江南园林的智慧直到今天仍然指引着现代建筑设计的方向。
每次走过那些曲折的游廊,总觉得设计师在和我们玩视觉游戏——廊柱的间距、转折的角度都经过精心计算,让视野时收时放。留园的”五峰仙馆”前特意栽种低矮灌木,就是为了不遮挡远借的虎丘塔。这种对视线收放的精妙把控,简直跟现代电影的运镜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说实话,在没有无人机航拍的中世纪,中国造园师们对空间关系的理解之深,实在令人叹服。
标签:
小时候去过拙政园,那个六边形的小窗子现在还记得特别清楚
苏州园林确实绝了!想再去一次 😊
作为一个建筑系学生,每次逛苏州园林都能学到新东西
看得我都想去苏州旅游了,谁能推荐下最佳的游园路线啊?
原来墙面是做旧效果的啊,涨知识了 👍
最喜欢留园了,每次去感觉都不一样
上次去网师园光顾着拍照了,看来错过了很多细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谁能解释下太湖石为什么要’瘦皱漏透’吗?不太明白背后的道理 🤔
在苏州工作五年了,每个月都要去逛一次园林
看完又想请假去苏州玩了…
作为一个苏州人,看到这篇文章特别自豪
现代设计师真该多学学古人的智慧
园林里的每一处细节都是设计师的心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