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林嘉树被硬生生改造成”红蝎”的过程,我的后背不由得一阵发凉。这种彻底抹杀原有身份的做法,在现实中其实屡见不鲜,只是没那么极端。战乱地区的童子军训练,一些邪教组织的洗脑手段,甚至是某些特殊行业的入职培训,都在不同程度地上演着类似的身份重塑。你知道吗?数据显示,经历过强制身份重塑的人,90%以上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这可比单纯的肉体创伤要严重得多。
灰眸男人那种近乎冷酷的改造方式虽然夸张,但确实反映出身份重塑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当一个人的过去被彻底否定时,他内心会出现怎样的空洞?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认同断裂”。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林嘉树在这个过程中的挣扎、痛苦直至最后的麻木,实际上是一个人在极短时间内经历剧烈心理变化的典型写照。有趣的是,这种改造往往会在受害者心理留下一个特殊的”创伤开关”——某个特定的词语、场景或气味,就能触发他们关于被改造时期的全部记忆。
为什么身份重塑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影响?
因为这本质上是在摧毁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心理支柱。每个人的身份认同都是由无数记忆碎片拼凑而成的马赛克,当你硬要把它打碎重塑时,相当于把整个人的精神世界拆毁重建。曾经有个战地医生告诉我,在救助被迫成为童子军的孩子时,最困难的就是帮他们重新建立健康的人格——那些孩子中有很多人会反复做同一个噩梦:梦见自己拿着枪对准亲人,却记不起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过话说回来,现实中更多见的其实是自愿的身份重塑。很多人在遭遇重大变故后,会主动选择切断与过去的联系。比如那些逃离家暴的女性、退伍军人、破产的企业家…他们虽然保有一定的自主权,但那种撕裂感与迷失感,某种程度上与被强制改造也差不了多少。我认识一个名叫周梓的前上市公司总裁,破产后改行当了出租车司机。有次深夜载客,他无意中开到了原来公司大楼下,握着方向盘的手突然抖得停不下来——这就是典型的创伤闪回。
身份重塑后的复健之路
最让人心痛的是,这类创伤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社会总是期待受害者”快点走出来”,却很少有人理解,对这些人来说,每迈出一步都要与过去的鬼魂搏斗。华盛顿大学的一项跟踪研究发现,经历过身份重塑的人,平均需要7-10年才能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新身份。而且讽刺的是,那些看似最成功的”蜕变”,往往会导致更深的心理阴影——就像红蝎,表面愈冷静,内心可能愈破碎。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问问那位灰眸男人:当他抹去林嘉树的过去时,是否想过要面对怎样一个支离破碎的灵魂?当然,在这个故事里,他大概根本不在乎。但现实中,我们真的需要更多包容与理解,来帮助那些主动或被动重塑身份的人,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毕竟,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面临重新认识”我是谁”的困境呢?
标签:
看完文章觉得心情特别沉重,这种身份重塑竟然这么普遍…
红蝎那个例子简直让人毛骨悚然,现实中真的会有这种事吗?
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这篇真的讲得太准确了,尤其是关于”自我认同断裂”那段!
讲真的,经历过职场PUA后我也有过类似的感觉😢
那个前总裁开出租车的例子太戳心了,看得我眼眶发涩
不懂就问,为啥7-10年这么久才能重建身份啊?
太真实了…异地求学三年,每次回家都有种说不出的陌生感
我觉得文章夸大了创伤的影响,人没有那么脆弱吧?
看完想去抱抱我那个退伍回来的表哥了
那个数字90%靠谱吗?感觉不太可能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