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故事,不禁让人后背发凉。原来市场上那些看起来”一眼真”的宣德炉、钧窑瓷,稍不注意就可能是个精心设计的局。说起来,我在潘家园就亲眼见过一个类似的骗局——某个摊主拿着一件”宋代汝窑”,釉面上故意做出些土沁,还用茶水浸泡做旧,要不是釉色死板得像刷了油漆,差点连我都信了。古董鉴伪这件事,真的是门学问,光有钱没眼力,简直就是待宰的肥羊。
其实辨别古董真伪可以从几个关键细节入手。首先是包浆,真古董的包浆是岁月自然形成的,那种温润的光泽仿品很难模仿到位。就像故事里提到的宣德炉,真正的好包浆应该是从内而外透出来的光泽,而不是表面做出来的贼光。我认识的一位老藏家有个绝招:用手指轻轻摩擦器物表面,真品的包浆会有种”吃手”的感觉,而仿品则是滑溜溜的。
那些容易忽视的造假细节
当代造假技术越来越高明,有些高仿品连X光检测都能骗过去。但假货终究是假货,总会露出马脚。比如青铜器的锈色,真品的锈是分层的,有绿锈、红锈、蓝锈自然过渡;而用化学药水快速催生的锈,往往颜色单一,分布也不自然。再比如瓷器的底足,老物件经过多年摆放,底足磨损痕迹是有方向性的,而新品的人工做旧往往过于规整,这都是值得警惕的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所谓”宫里的东西”,十件有九件半都是假的。真正的宫廷旧藏要么在博物馆,要么早被大藏家收入囊中。那些动辄号称”祖上是太监”、”家里有贝勒爷亲戚”的卖家,故事编得越精彩,就越要提高警惕。毕竟,真正的好东西不需要故事来增值。
标签:
看完只想说一句:水太深😂,新手千万别碰
想问下,现在用茶水做旧算是低端玩法了吧?
我就是那个在潘家园交过学费的冤种…
说得太对了!上周刚看个主播在吹他的’清代官窑’,底足新得都能照镜子
建议直接买个小显微镜,釉面的气泡分布骗不了人👍
我爸玩收藏三十年,现在看到好东西反而不容易买,假的太多了
话说现在拍卖行的东西信得过吗?总感觉他们也有套路
求推荐靠谱的鉴宝老师!看完这篇文章瑟瑟发抖
有意思,收藏了明天去古董市场实战检验下
那些号称太监后人的,还不如说是挖掘机专业户来得可信🤣
说到底还是得多看真东西,眼力都是花钱买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