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段描写督军府三公子从德国柏林军事学院学成归来的场景,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民国时期的军阀们特别热衷于把子弟送往德国军事学院深造?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当时中国特殊的军事现代化转型困境。在1910-1930年代,德国的军事教育体系在上海南京路那些军校招生广告上被吹得神乎其神,但真正吸引军阀的恐怕不仅是那些严谨的军事课程。
仔细观察史料就会发现,那个年代的德国军事顾问在中国享受着近乎”军神”般的待遇。蒋百里的《国防论》里就记载过,1928年蒋介石专门聘请的德国顾问鲍尔上校,月薪高达2000大洋——相当于当时北大教授年薪的两倍。这种近乎盲目的崇拜,与其说是对德国军事技术的认可,不如说是军阀们对”德式强权”的向往。
有趣的是,当时即便是国内顶尖的保定军校,其教官八成都有留德背景。我翻看过段祺瑞侄子的回忆录,里面写到他们在德国军校最热衷学习的根本不是战术课程,而是”德军那种令行禁止的作派”。这倒很符合小说中”明少爷”的表现——那种用银勺慢条斯理吃莲子羹的做派,与其说是军事素养,不如说是在刻意模仿德意志贵族军官的范儿。
不过最讽刺的是,这些留德军官回国后往往把精力用在培养私人武装上。张学良晚年回忆就坦言,他爹张作霖派部下到德国学习,主要就想弄明白”德国人是怎么让士兵死心塌地效忠的”。结果学回来最多的,倒是仿制毛瑟枪和克虏伯炮的技术。
看着小说里”明少爷”随手捻弯银刀的细节,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军阀偏爱德国军校——他们要的根本不是现代化的军事思想,而是这种能震慑部下的”超人体能”。就像冯玉祥日记里写的:”德式训练出来的军官,往那一站,不用说话就能让士兵腿肚子转筋。”
标签:
德国军校确实牛,但是不是有点过于迷信了?
这么一想,军阀们送孩子去德国就跟现在送孩子去英美留学一个性质吧 🤔
当时德国军事确实世界顶尖啊,要是我也送孩子去。
笑死,学了半天就学会摆pose了,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镀金吗
德国顾问工资比北大教授还高?这可能就是知识改变命运最早的例子了吧
仔细想想也挺无奈的,我们自己的军校当时确实比较落后
这段历史很有趣!让我想起我爷爷说他小时候街上见过那些留德军官,确实都是趾高气扬的。
说白了就是想学怎么更好地控制手下呗,军阀本质暴露了
明少爷捻弯银刀那段真的绝了,作者写得传神!
德国技术确实值得学,但是不是应该先解决国内的民生问题?
最近在补民国剧,这段历史解释得太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