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这些女孩们的故事,突然想到我和闺蜜们的这些年—那些一起疯一起闹的日子好像就在昨天,又好像已经被岁月裹挟得很远很远了。说来也怪,女性之间的友谊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年份越久,滋味越复杂。青春期时的友情热烈得烫手,就像是夏天里疯狂生长的爬山虎,不管不顾地缠绕着每一个能攀附的地方。
记得大学时我们宿舍四个姑娘,整天腻在一起,连上厕所都要约着一起去。凌晨两点蜷在一张床上聊未来,分享同一碗泡面,敷着面膜说等以后成了富婆要买栋别墅一起住。那时候的友情纯粹得像矿泉水,干净得一眼见底。可是一毕业,随着各自工作、结婚、生孩子,联系渐渐变成了朋友圈点赞和偶尔的问候。有时候打视频电话,明明有说不完的话,却总是被孩子的哭声打断。
前段时间回老家遇见了高中时最好的朋友,她领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身上穿着职业装。我们在咖啡厅坐了二十分钟,她说孩子培训班要迟到了,我说我还要赶高铁。临别时像完成了一个必须完成的社交礼仪,心里空落落的。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曾经形影不离的两个人,现在连找个完整的时间聊天都这么难?
时间这把筛子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人生每个阶段都会”新陈代谢”朋友圈。20多岁时我们热衷于广结善缘,30岁后却开始对社交关系做减法。那些陪伴我们度过少女时期的朋友,往往因为地域、境遇、阶层的分化而渐行渐远。不是谁对谁错,只是生活已经把我们推到不同的轨道上。成年人的友情需要维系成本,而大多数人都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
不过这些年我慢慢明白,女性友谊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化成了另一种存在方式。即便一年见不了几次面,但那些沉淀下来的情谊会在某个时刻突然鲜活起来。就像去年我父亲生病住院时,已经三年没见的大学室友二话不说就帮联系了最好的医生。我们之间的默契仿佛从未被时间冲淡,这种被岁月淬炼过的情谊,反而更加珍贵。
有个做心理咨询师的朋友跟我说,她观察到很多女性在35岁后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交圈。这个年纪开始明白,与其维持一百个泛泛之交,不如深耕几个知根知底的老友。那些见证过彼此最狼狈模样的老朋友,才是一生的财富。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人到中年,我们反而会更珍视年少时的情谊—因为她们记得的,是我们最本真的样子。
当然,现在社交软件让维系旧日友情变得容易多了。我有一个闺蜜群,从高中建到现在,里面五个女生分布在四个城市。我们一周视频一次,互相炫耀自家孩子的糗事,吐槽老公的奇葩行为,讨论更年期症状,约着退休后一起去跳广场舞。科技或许改变了友情的表达方式,但改变不了那些共同经历在我们生命里留下的印记。
未完待续的故事
有时候看着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们,就像看到当年的我们。她们也会手拉着手去小卖部,会因为谁和谁更要好而闹别扭,会交换小秘密。我总忍不住想告诉她们要好好珍惜这段时光,但又觉得这种说教太老套。每一代人都有独属于她们的青春记忆,有只有她们才懂的暗号和秘密。而我们这些大人能做的,就是给她们足够的空间,让她们的友情能够自然生长。
说到底,女性友谊这个命题从来不会过时。它会随着我们的人生阶段不断改写新的篇章,从形影不离到各自忙碌,从无话不谈到默默支持。就像那些埋在老槐树下的果酱罐,即使盖子锈死了,打开时的香气还是会让人想起当年漫山遍野的野浆果,和那个阳光下汗津津笑着的自己。
标签:
看的眼眶都湿了,这不就是我和闺蜜的真实写照吗?现在连约顿饭都要提前两周预约 💔
30岁后开始对社交做减法说得太对了!现在只留几个真心朋友,其他都是表面社交
想问问大家,你们是怎么维持多年闺蜜情的?我和发小现在越来越没话题了,愁死
读到埋果酱罐那段让我想起了初中和同桌在操场埋时间胶囊,说好十年后一起挖出来,结果现在都二十年了 😅
我觉得现在视频聊天反而让我们更亲密了,几个闺蜜每周固定时间视频,聊老公聊孩子,感觉又回到了大学卧谈会
不认同作者说的友情变质观点。我和闺蜜认识25年,现在虽然不常见面,但每次见面都和昨天刚分开一样自然
看哭了…昨天刚和老闺蜜视频,我们俩一个在北京带孩子,一个在上海996,聊着聊着就开始怀念以前逃课吃小面的日子
好真实的文章!特别是那段咖啡厅偶遇竟然看哭了,这不就是我上个月和高中同学见面的情景么?都是带着娃匆匆忙忙
催更!想看看作者怎么看待现在00后的友情模式,我们这代人天天泡在社交软件上感觉又不一样了
作者文笔真好,把女性友谊写得太细腻了。强烈要求写续集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