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破屋外皴裂的土地和七粒糙米,我突然意识到饥荒中的觅食决策比想象中复杂得多。三弟在灶灰上涂画的公式不是疯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最优解——在能量摄入与消耗的精确计算中,人类求生的本能与数学的理性达成了惊人的统一。说真的,谁会想到在这个濒临饿死的雪夜,最值钱的居然是那几个简单的算术符号?
热量与距离的致命等式
记得研究显示,饥民平均每消耗1卡路里行走能量,必须找到至少3卡路里的食物才不算”亏本”。三弟那个α标记的东南坡地,想必是综合了积雪深度、地形坡度和历史作物残留等因素的最优解。这让我想起1943年列宁格勒围城时,市民会专门计算去不同粮站的路程能耗,连弯腰捡拾麦穗的动作消耗都要计入考量。
二哥掰着树枝说要改造犁具时,眼里闪烁的分明是工程学的智慧。在食物能量转化率低至15%的饥荒年代(正常年景约40%),每件工具的效率提升都意味着生死之差。考古发现表明,即使在新石器时代大饥荒时期,人类也会突然涌现农具创新——这不是巧合,而是饥饿逼出的生存算法。
群体协作的概率博弈
最精妙的是三人分工暗合最优觅食理论中的”生产者-侦察员”模型。大哥负责土壤分析(生产者),三弟演算路径(侦察员),二哥改进工具——这种组合将觅食成功率提升了近70%。1944年荷兰”饥荒冬天”的记录显示,采用类似分工的家庭存活率显著高于单打独斗者。
当村里人嘲笑他们”饿疯了说疯话”时,谁又能想到这几个年轻人正在用数理模型对抗死神?在绝境中,理性才是最锋利的求生工具。那些灰烬上的公式,或许比粮仓里的余粮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标签:
看得我背后发凉,原来饥荒里真的是一步一算😨
1:3的能量比,感觉以后徒步都不敢随便乱走了
三弟的α标记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沙地上画的藏宝图,中二又热血
作者把冷冰冰的公式写成了求生诗,服气
所以到底怎么算最优路径?有没有简化版教程给小白
我记得纪录片里提过,列宁格勒真的有人用绳量步数,太真实了
工程佬狂喜!二哥改犁具那段看得我拳头都硬了
群体分工那段让我想到现在开黑打游戏,也是1+1>2
雪夜+灰烬+公式,这画面感绝了,求拍成短片
小时候奶奶说当年啃树皮都要算哪片树嫩,我还不信,现在信了
等等,按这算法,懒人岂不是最先饿死?
理性才是最锋利的求生工具——这句话想刻在键盘上
作者更新太慢,蹲下一篇讲具体怎么估算热量😤
有没有人统计过,现代减肥人群跟饥荒求生哪个更卷?
看完立刻翻出家里存粮,突然觉得自己囤泡面不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