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荒唐母亲H文”这个话题时,我不禁皱起了眉头。这让我想起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些令人忧心的现象——将现实生活中沉重的家庭伦理关系硬生生地扭曲成博眼球的色情素材。特别是那些描写底层劳动女性的所谓”H文”,简直是对真实苦难最恶劣的消费。
很多这样的文章都喜欢拿”母亲”这个身份开刀,把她们塑造成要么可怜兮兮的受气包,要么突然黑化的偏执狂。但现实中,哪个母亲不是血肉之躯?她们会疲惫,会崩溃,也会觉醒。就像那个在深夜工厂值完班回家,被亲生子女嫌弃”像捡垃圾的”母亲——她默默穿上珍藏多年的红裙子,决绝地转身那一刻,哪里是H文能写出来的真实?那可是尊严觉醒的光芒。
从”母亲”到”她自己”的蜕变有多难
去年妇联公布的数据显示,超过67%的中年女工都经历过”家庭身份绑架”。她们被期待永远是母亲、妻子,却很少被当作”陈芳”这样的独立个体。我认识一个服装厂女工张姐,存了十年的钱就是为了买台缝纫机自己做设计。当她终于辞工创业时,她女儿哭着说”你不要我了吗”——这场景,可比那些意淫的H文刺痛多了。
写底层女性的故事,最忌讳的就是把她们物化成情色符号。真正动人的,是她们在流水线和柴米油盐中依然倔强保留的那抹”红裙子”。有位做家政的阿姨常年在包里放本《红楼梦》,她说每次读都能想起年轻时在纺织厂文艺汇演唱黛玉的样子。这种细腻的真实,怎么就成了某些人口中”不够刺激”的素材?
当我们在消费”母亲文学”时,我们在消费什么
最近某文学网站的数据很耐人寻味:”母亲”标签下68%是情色题材,而”父亲”标签下这个比例仅有23%。这赤裸裸的性别双重标准,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我们究竟是把母亲当成一个人来书写,还是当成满足猎奇心理的工具?
那个摔碎了生日蛋糕却默默收拾的母亲,那个终于穿上红裙子的陈芳,她们的故事本可以在家暴救助站听到无数相似的版本。但为什么到了某些写手笔下,就只剩下了恶俗的”母子禁忌”?与其编造荒唐的H文,不如去看看凌晨四点的纺织车间,那里有最动人的女性史诗。
记得有位社会学家说过:”每个底层女性身上都有一部未完成的《简爱》”。下次再看到”母亲H文”这样的标签,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刺不刺激”,而是”这样的消费,对得起现实中那些真正的陈芳们吗?”
标签:
说得太好了!那些H文简直就是在消费女性苦难!
红裙子的细节真的戳心,这才是真实的女性故事
现在网文真的越来越低俗了,什么话题都能往色情方向写
68%对23%这个数据太真实了…为什么对女性就这么恶意
那个纺织厂阿姨的故事让我看哭了,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小编文笔真好,把这种沉重的话题写得这么有温度
不懂为什么会有人看这类H文,三观掉地上了吧🤔
建议给那些写手都送去流水线体验下生活
母亲这个角色真的被消费得太厉害了,看得很心疼
那些把苦难美化甚至性化的垃圾文章,简直恶心
老阿姨看《红楼梦》那段戳到我了,老一辈人的文艺情怀啊
这种文章才是该火的,比那些博眼球的H文有价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