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女子出远门可真是件了不得的大事!想到那些因为战争、经商或其他原因与丈夫天各一方的女子,要下多大的决心才能踏上寻夫之路啊。像锦书这样的故事在当时绝非个例,历史上的《耕织图》中就记载过不少类似的悲欢离合。边境战事频繁的日子里,光是从长安到阳关就有多少妇人怀揣着绣有鸳鸯的手帕,在黄土飞扬的驿道上踽踽独行。
记得前些年考古发现的唐代《寄夫书》中就提到,有个叫李夫人的女子,丈夫被调到安西都护府任职。她居然带着年仅五岁的孩子,靠着一路上帮人缝补浆洗,硬是走了整整两年才到边关。你说这样的决心,真的是把古代女性骨子里那股倔强都逼出来了。不过话说回来,当时的交通条件那么差,盗匪猖獗,官府对女性单独出行又有诸多限制,她们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不得不走的艰险路途
明代的一本《闺阁纪闻》里写得特别真实:那时候女子出门,要么假扮男装,要么就得跟着商队走。更夸张的是有些人会谎称是去寺庙还愿,实际上半路就改道了。想想看,一路上风餐露宿不说,还得提防着被拐卖的风险。明代有个案子记录在《刑案汇览》里,说是有个妇女在路上被卖到妓院,幸好碰到个好心商人帮忙报官才得救,这样的幸运儿又能有几个?
我查过一些史料,真的很感慨。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最繁荣的汴梁城里,驿站附近常常能看见形单影只的女性旅客。她们大多面容憔悴,有的甚至会跪在衙门门口求一张过所(古代通行证)。更揪心的是,很多人走到半路就失踪了,可能病死他乡,也可能是遇上不测。就拿唐代来说,当时从洛阳到敦煌这条路上,每隔十里就能看见几座荒坟,里面埋着多少永远找不到丈夫的痴心妇人啊!
那些支撑她们走下去的信念
细想起来,古代女性的这种执着真是让人又敬佩又心疼。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女子寻夫文》里记载,有位王氏女背着三岁幼子,沿途靠卖唱走了三年才找到丈夫驻地。我每次读到”日行三十里,夜宿破庙中”这样的句子就鼻子发酸。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她们呢?大概就是那些绣着并蒂莲的荷包、藏在贴身衣物里的家书,还有记忆里丈夫离家时说的那句”等我回来”吧。
不过历史总是残酷的。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正统年间边关将士娶当地女子为妾的情况相当普遍。像锦书这样的遭遇,在当时恐怕不是个案。这也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当那些千辛万苦寻到丈夫的女子,面对的却是对方的背叛和冷漠时,她们该有多么绝望啊!可即便如此,史料中还是能看到不少女性选择留在边关,在异乡开始了新的人生。这种坚韧,或许正是古代女性最动人的品质。
标签:
这文章看得我鼻子酸酸的,古代女子真的太不容易了😔
我觉得文章没提到的是,肯定有很多死在路上的女性连名字都没留下
李夫人带着五岁孩子走两年,这份毅力放在今天都不敢想象
正看着这篇文章呢,我妈突然问我在哭啥😂
我觉得最惨的是好不容易找到丈夫却发现他另娶新欢…
查了下资料,唐代从长安到安西真要走两年!古代路况太差了
你们注意到那个跪衙门求通行证的细节了吗?好震撼
感觉现在的异地恋根本不叫事儿👀
现在问题也没完全解决啊,想想那些跨国打工的家庭,不也是女性独自照顾老人孩子
难怪古人说
看完文章,突然觉得自己平时抱怨地铁太挤真矫情😂
最令人痛心的是多数女性的结局恐怕都不圆满吧,历史往往只记录成功者的故事
那个背着孩子卖唱三年的母亲真的太伟大了,现代人有几个能做到这样?
看到古代女性这么艰难还要跨省寻夫,我这个连小区门都不想出的社恐表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