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代婚姻制度,我想起小时候听奶奶说过一个有趣的说法:”富家女出门,十里有红妆”。后来查资料才明白,这讲的就是古代令人叹为观止的嫁妆习俗。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宋代一本嫁妆清单时都惊呆了——上面甚至详细列着新娘子用的马桶!不得不说,古人在嫁妆这件事上,真是把”体面”二字做到了极致。话说回来,你们知道吗?在明清时期,一个中等官员家嫁女儿,陪嫁的丝绸可能就够普通百姓家吃穿十年。
从契约到体面:嫁妆的双重身份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古代嫁妆可不只是简单的”陪嫁品”这么简单。仔细研究宋代《名公书判清明集》里的案例就会发现,当时的嫁妆在法律上居然是女方特有的财产。我查到个典型的例子:南宋有个案子,妻子用嫁妆购置的田产,丈夫死后族人想侵占,结果官府直接把田地判还给了女方。这种”妆奁制度”其实很像现在的婚前财产公证,不得不说古人在保护女性财产权方面,比我们想象的要进步得多。
十里红妆背后的经济账
记得在故宫看到过一份清代嫁妆单子,光是头面首饰就列了三页纸。这种奢华风气在江南尤其盛行,《清稗类钞》里记载,乾隆年间扬州盐商嫁女,陪嫁的珠宝器物要由上百个挑夫抬送,队伍能排好几里地。不过最让我感慨的是,这么铺张的嫁妆往往掏空了女方家底——当时有”富家嫁女穷三代”的说法,看来古今中外的婚恋经济压力都是一样的啊。
有意思的是,嫁妆多少居然还影响夫妻地位。明代小说《金瓶梅》里,西门庆的几个妾室就常因嫁妆厚薄明争暗斗。这种风气甚至催生了一些奇葩现象:有的家庭为了撑场面,会租借贵重物品充数,等婚礼结束再悄悄归还,这跟现在某些婚庆公司的”充门面”业务简直如出一辙!
标签:
小时候听奶奶说十里红妆还以为是夸张,没想到真这么夸张啊!
原来古代就有婚前财产公证这个概念了,涨知识了
清朝那嫁妆单子看得我眼睛都花了,三页纸就记个头饰,这也太卷了吧
《金瓶梅》里那段太真实了,现在不也这样,结婚比来比去的
租借贵重物品充门面这个操作,古今通用啊哈哈哈哈
第一次知道马桶都能上嫁妆清单,古人对细节的把控绝了👍
家里没点底子还真不敢生女儿
感觉嫁妆多少决定家庭地位这点,现在某些地方也差不多嘛
这么一比,现代人结婚压力还算小的了
宋代那个案例说明古代法律对女性保护挺到位的?
盐商嫁女要上百个挑夫,这场面想想就震撼
富家嫁女穷三代,看来嫁女儿从古至今都是烧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