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翻看《鬼吹灯》《盗墓笔记》这些小说时,总会忍不住想:为什么这类题材能火成这样?从2015年《盗墓笔记》网剧引爆网络,到后来一系列IP改编的影视作品,盗墓文学这股热潮不仅没消退,反而愈演愈烈。作为一个常年混迹各大文学论坛的老书虫,我发现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
那些让人毛骨悚然的细节描写
记得第一次读《鬼吹灯》时,里面关于尸变的那段描写让我整整三天没睡好觉。”青铜椁里的女尸突然睁开眼,漆黑的瞳孔里泛着幽幽绿光”——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文字,配上民间传说的神秘色彩,简直是把读者的好奇心拿捏得死死的。不得不说,天下霸唱对风水秘术的考究程度,让很多专业考古学家都直呼内行。
从地摊文学到现象级IP的逆袭
十年前谁要是说看盗墓小说,保准被人笑话是看地摊文学。但你看现在,《龙岭迷窟》网剧豆瓣评分8.2,《重启之极海听雷》播放量破50亿。这种转变挺耐人寻味的——说到底,是读者们开始认可这类作品的文化价值了。那些融合了考古学、风水学、民俗学的知识,配上悬疑刺激的剧情,确实比纯恐怖小说高级多了。
我认识的一位中文系教授就说过,好的盗墓小说其实是”戴着惊悚面具的历史教科书”。比如《盗墓笔记》里提到的青铜神树,后来真的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实物,这事儿当时在考古圈还引起不小轰动。
当民俗传说遇上现代叙事
最妙的是这类小说对民间传说的现代化改造。就拿”粽子”这个梗来说,原本是江淮地区对僵尸的俗称,现在都成网络流行语了。作者们把那些口口相传的怪力乱神,用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叙事方式重新包装,既保留了神秘感,又不会让人觉得太跳戏。
不过要说遗憾也是有的。现在市面上跟风的作品太多,动不动就搞些夸张的超自然设定,完全脱离了”半真半假”的叙事魅力。倒是最近有本《北派盗墓笔记》,回归写实风格,详细描写洛阳铲的使用技巧,反而在贴吧里收获一波好评。看来读者们终究还是喜欢那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微妙平衡。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家里那本《中国丧葬制度研究》还没看完,得赶紧补课去了…)
标签:
盗墓小说真的有毒,一看就停不下来!
《鬼吹灯》里的风水描写确实专业,作者肯定做了很多功课
说实话现在好多跟风作品真的不行,完全没那味了
最怕半夜看盗墓小说,看完总觉得床底下有人…
《盗墓笔记》网剧改编得还不错,就是特效有点假 😅
不知道为啥,就喜欢看主角在古墓里吃压缩饼干那段,特别有代入感
盗墓文学能火主要还是满足了现代人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心吧
推荐《北派盗墓笔记》,比那些瞎编的超自然设定靠谱多了
看盗墓小说学到不少冷知识,比如洛阳铲怎么用,哈哈哈
最喜欢盗墓文学里那种亦真亦假的感觉,特别上头!
青铜神树那段真的神了,没想到现实中真有类似文物
看完又开始重温《鬼吹灯》了,经典就是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