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陆淮和南笙的故事,突然就懂了为什么青春期的爱情总让人念念不忘。那种在烈日下为一个人打架、甩着染血校服的画面,简直像烙铁一样烫在记忆里。心理学家说15-25岁是”记忆高峰”时期,大脑对情感刺激特别敏感,难怪我们总会把那些年的心动无限放大。青春期的恋爱就像一场没有彩排的独角戏,所有的情绪都是第一次体验——第一次心跳加速、第一次面红耳赤、第一次为了某个人不顾一切。这种”初体验效应”在神经科学上被称为”第一次记忆增强”,多巴胺的分泌量是成年后的两倍还多。
我认识一个心理学教授做过研究,发现85%的人在中年回忆时,最清晰的恋爱记忆都停留在17-19岁。倒不是说那时候的感情有多完美,而是那种生涩、笨拙却全情投入的状态,在成年后很难再现。就像陆淮为南笙打架时那种不要命的劲头,放在30岁的职场精英身上就显得格格不入。成年人的爱情要考虑门当户对、职业发展、经济基础,但十七岁的喜欢可以纯粹到只是因为”那天阳光很好,她抱画的侧脸很好看”。
大脑给青春期爱情开的”美颜滤镜”
神经科学发现青春期的大脑前额叶皮质发育不完全,这个掌管理性的区域要到25岁左右才成熟。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少年时的感情总是又猛又莽——理智刹不住车,情绪却踩着油门往前冲。就像陆淮十年后可以冷静地说”我不喜欢她”,但十七岁时却会在厕所隔间哭得撕心裂肺。加州大学的脑成像研究显示,当成年人回忆青春期恋情时,掌管情感记忆的杏仁核活跃度是处理普通记忆时的3倍,这种神经机制相当于给往事自动加了层”美颜滤镜”。
更妙的是,未完成的初恋往往记得更牢。心理学上的”蔡格尼克效应”告诉我们,中断的、未达成的事件会比已完成的事情在记忆中留存更久。南笙突然转学留下的空白,陆淮醉酒痛哭的未解心结,都成了记忆里永远新鲜的伤口。就像我大学室友至今记得高中时被家长强行拆散的小男友,却记不清上周相亲对象长什么样——未完成的故事自带神秘引力。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父辈会对一封手写信、一张老照片耿耿于怀。在即时通讯发达的今天,很难再现那种”一别音容两渺茫”的怅惘。但正是这种延迟满足和不确定性,让青春期的爱情像窖藏的酒,时间越长越觉得醇厚。虽然重逢时陆淮装作不认识南笙的样子很伤人,但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遗憾,让十七岁的夏天永远鲜活。
标签:
看到陆淮和南笙的故事,突然就想起自己高中时暗恋的学长,现在想起来还是会心跳加速呢❤️
心理学教授说的太对了!我现在30多岁,最清晰的恋爱记忆确实停留在18岁那年,连他校服上的洗衣粉味道都还记得
美颜滤镜这个比喻绝了!难怪回忆里的初恋都比现实中美好,原来是我们的大脑自动加了滤镜啊
作为过来人想说,青春期的爱情珍贵就珍贵在它的不完美,那种笨拙和纯粹是装不出来的
蔡格尼克效应真准!我到现在还记得高中没送出去的那封情书,上周相亲对象叫什么都忘了🤣
看完突然好想给当年的初恋发个消息,虽然知道物是人非,但青春的记忆真的太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