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窗外钢筋水泥的世界,我时常会想起那个被山风吹着长大的夏天。五个疯丫头在田野间奔跑的身影,仿佛被岁月镀上了一层柔光滤镜。现在想来,那段不长杂草的童年时光,原来悄悄在我们身上种下了这么多成长的养分。乡村生活教给我们的不只是爬树、摸鱼的技能,而是融入骨子里的生命韧性。山里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真是一点都没说错。
记得前些年剑桥大学做过一个关于”童年环境对人格形成影响”的研究,其中特别提到了乡村成长经历的价值。那些在自然环境中摸爬滚打长大的孩子,普遍表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就像我们当年为了摘一颗青杏,要研究风向、计算逃跑路线、分工合作——这种在游戏中培养的”策略思维”,在成年后都转化成了面对困境时的应变能力。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摸着良心说,现在城里的孩子在补习班学到的自然知识,可能还不如我们靠观察蚂蚁搬家懂得多。小时候每天都泡在大自然这个开放式课堂里,看似在疯玩,实际上早就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敬畏生命。月月能给毛毛虫起名字,是因为她知道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阿满掏鸟蛋时格外小心,是因为她明白生命的脆弱。这份对自然的共情能力,是任何教科书都教不来的。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儿童在自由游戏中会发展出”创造性自我”。想想还真是这样,我们那些爬树、捉虫的游戏,都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冒险故事。没有玩具就发明玩具,没有场地就开发场地,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劲头,后来都变成了职场上解决难题的宝贵品质。
野孩子的社交大学
去年同学会上再见到小满,她说现在的职场人际关系让她特别怀念小时候的单纯。确实,在乡村长大的孩子有一种特别敞亮的社交方式,就像我们五个为了一个草垛就能挤作一团。不需要讨好奉承,不必计算得失,这种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友谊,反而教会了我们最真诚的相处之道。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的研究显示,乡村背景的职场人往往更善于团队协作,这大概跟他们小时候”一起闯祸一起扛”的经历分不开。
有时候半夜加班,我会突然想起那个暴雨天,五个泥猴似的丫头挤在草垛里数脚丫子的场景。现在才明白,原来那些看似没心没肺的嬉闹,早就把勇气、创造力和人情味,像种子一样悄悄种进了我们的生命里。这大概就是乡村童年最神奇的魔力吧——用最简单的方式,教给你最珍贵的东西。
标签:
看完真的感触很深,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经历确实让现在的我更懂得苦中作乐。👍
最怀念夏天跟着小伙伴去偷西瓜的日子,那时候的快乐真简单啊!
研究结果挺有意思的,看来以后孩子放假得多送回老家待着,不能老是关在城市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