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农村人才流失的残酷现实。看着这个在煤油灯下苦读的女会计,我突然想起邻村那个考上985后永远没回来的张老师家儿子。我们村的老支书总念叨:”现在的大学生啊,就像长了翅膀的鸽子,飞出去就找不到回来的路。”可这能全怪他们吗?水泥教室里斑驳的墙面、乡卫生院那台总出故障的B超机、每月2800块的代课教师工资…这些都在无声地赶人。
“三根绳子”理论:农村到底缺什么?
县里人社局王科长有句话说得很实在:”拴住人才要三根绳子——钱绳子、情绳子、事业绳子。”可在我们这片,恐怕连半根像样的绳子都凑不齐。去年乡中学招教师,6个岗位5个缺考,剩下那个来了三天就辞职了。村卫生室的李大夫跟我算过账:他在县医院规培时的同学,现在最差每月也有八千,而他守着三十年的听诊器,工资条上还是四千二。
那些正在消失的”高洁们”
镇上的统计报表显示,近五年考出去的317个大学生里,回流的不足20人。最让人心酸的是农技站老刘家闺女,中国农大研究生,去年春节愣是被她爸锁在家里三天,就为劝她回来接班。结果呢?初六一大早,这姑娘翻墙跑了。老刘蹲在墙根抽了一整天烟,最后红着眼睛说:”娃没错,是咱这口井太浅,养不住真龙。”
不过话说回来,梁家河那边倒是摸索出了新路子。他们搞的”新农人培育计划”挺有意思:返乡创业给50亩试验田,技术扶持直接对接农科院,连抖音带货都配专人培训。去年那个养生态黑猪的大学生,现在成了全县的返乡创业标杆。这事让我想起农业局小马说的:”与其总抱怨人才不留,不如先问问我们给人才准备了什么样的土壤。”
凌晨三点写完这些,窗外正好飘来高义村方向的大喇叭声——又在广播果树种植培训通知。我突然觉得,或许每个乡村都该有盏不灭的灯,不必像高洁那样孤军奋战,而是照亮更多人留下的路。毕竟,乡村振兴这张考卷,答案从来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如何对待每一个可能的”高洁”。
标签:
看完心里堵得慌,农村的条件确实留不住人啊,连个像样的B超机都没有,更别说发展了
梁家河那个模式真不错,给地又给技术支持,这才是实打实的留人办法👍
老刘那句’井太浅养不住真龙’太扎心了,老一辈人的无奈啊
2800工资打发叫花子呢?现在外卖小哥都比这挣得多,难怪没人愿意回来
其实不是大学生不想回,是回去连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谁愿意让自己的学识埋没在乡下
建议政府多搞点像新农人计划这样的项目,给点实在的支持,人才自然就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