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以为记忆就像录像带一样忠实记录着过去,但你可能不知道,每次回忆都是一次”再创作”。就像文章主人公的童年物品突然”活过来”那样离奇,我们大脑中的记忆其实也在不断被现在的情感、信念所”染色”。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倒错记忆实验让人毛骨悚然——研究者通过暗示性提问,能让25%的受试者”回忆”起压根没发生过的童年时在商场走失的细节。更可怕的是,我们对自己这种记忆失真的情况往往毫无察觉。
记忆重构的神经机制
科学家发现,每当我们回忆时,海马体就会像揉捏橡皮泥一样重构记忆。2015年《科学》杂志的研究显示,用光遗传学技术抑制小鼠特定神经元后,它们对恐惧记忆的反应会完全改变。这说明记忆不是静态档案,而是动态的神经活动模式。退一步想,如果你每次回忆初恋时的甜蜜都会不由自主代入现在的情感,那些所谓的”童年记忆”又会掺杂多少后来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情感如何塑造记忆
恐惧会让记忆产生最戏剧性的扭曲。文章里”无面的老师”这个意象特别有意思——心理学中有个”武器聚焦效应”:目击犯罪时,人们会过度关注枪支等威胁物,却记不清持枪者的面孔。这可能解释了为何主人公记忆中的老师只剩下”严厉的压迫感”而失去了具体五官。更糟的是,强烈的负面情绪会让记忆变得碎片化,就像被打碎的镜子,我们只能拾取其中最闪亮的几片重新拼凑。
现在闭上眼睛回想你最早的童年记忆,你能确定那些画面真的发生过吗?或许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的:”真正的天堂是已经失去的天堂”,我们都在不断重构着所谓的”过去”,而真正的记忆早就像文章末尾那片蠕动的阴影般难以捉摸。
标签:
看完突然不敢确定小时候那些事是不是真的发生过了…细思极恐😨
所以小时候被老师骂的记忆可能被夸大了?难怪现在想起来还打哆嗦
无面的老师那段简直了!我现在回忆小学班主任也是只有个模糊的凶影
心理学专业路过,文中提到的武器聚焦效应确实常见于犯罪心理学研究,这个比喻很形象
所以初恋其实没我想象中那么美好?只是被现在的回忆美化了…
看完赶紧打电话问老妈我5岁那年到底有没有走丢过…
普鲁斯特那句话太扎心了,记忆果然是会骗人的
难怪每次家庭聚会大家讲同一件事版本都不一样😂
人类的大脑真是最大的滤镜啊,自动美颜记忆
作为被虚假记忆困扰的人表示太真实了…
突然理解了为啥我妈总说我记性不好,可能只是记住的版本不一样?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得真好,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所以历史也是被不断重构的记忆吧…这个角度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