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能在世界崩塌面前依然淡定地吃着泡面?就像故事里那个面对无数恐怖景象却无动于衷的”摆烂者”宁玄一样。现实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看着新闻里山火蔓延的红色预警,他们依然不愿撤离;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总有人不愿戴口罩。面对这类现象,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人类大脑处理危险的能力极其有限。
温切斯特大学的心理学研究团队2022年进行了一项神经实验,结果发现当人们面对”过于离奇”的威胁时,大脑会把它归类为”不现实”——就像是宁玄面对挤满触须的猫眼时的反应。研究人员扫描被试者大脑时惊奇地发现,当呈现”超自然威胁”信息时,负责恐惧反应的杏仁核区几乎毫无波动。这种现象被称为”认知失认症”(Cognitive Dissonance),就像我们看恐怖片时会告诉自己”都是假的”来获得安全感。
“荒谬过滤器”在保护我们
纽约灾难心理学家丽莎·贝尔教授指出,人类心智进化出了一套”荒谬过滤器”(Absurdity Filter)的防御机制。当遭遇超出认知框架的威胁时,我们会本能地选择忽略。这个理论完美解释了为什么核电站附近的居民往往最不愿意撤离——对他们而言,看不见的辐射比看得见的火灾更难理解。就像宁玄把腐烂女鬼和血月都当作电视故障一样,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将无法解释的危险”合理化”。
2011年福岛核泄漏事故后的一项调查显示,哪怕政府发布了最高级别警告,仍有18.7%的居民拒绝立即撤离。更可怕的是,这些”拖延者”中有近半数表示”看起来没那么严重”。日本国立精神医学研究所的佐藤博士说:”当危险超出日常经验时,人类的第一反应不是逃避,而是否认。”
现代社会的”麻木阈值”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提出”祛魅”(disenchantment)概念,认为现代社会让我们对奇迹和恐惧都变得麻木。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刷着战争视频吃外卖已经成了常态。加州大学的研究显示,00后群体面对危机新闻时的生理反应比90后降低了43%。这种”日常化的恐怖”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对危险的本能警惕。
故事中那个崩溃的系统像极了现实中焦虑的预警机构——CDC的传染病预警、NASA的小行星监测…这些现代社会的”危险提示音”越来越难引起人们的重视。贝尔教授警告说:”当我们的’荒谬过滤器’变得太强,就会错过真正的危险信号。”也许,我们需要学会像宁玄那样保持淡定的同时,又不至于把重要的警告当成泡面垫。
标签:
看完这篇突然理解我爸了,每次台风天都不愿撤离,原来脑子真的会自动过滤危险信号。
这算不算人类的自救机制啊,要是天天为各种危险担惊受怕,估计早疯了。
所以疫情期间不戴口罩的人都是认知失调?那得赶紧把这篇文章转发到家族群。
感觉跟拖延症有点像,明知道deadline很危险,但就是提不起劲应对😂
作者把科学研究和小说情节结合得很巧妙,这种写法很有意思。
等等,我是00后…所以我对危险的感知真的比90后差这么多吗?突然有点害怕。
福岛那个数据太触目惊心了,都核泄漏了还有人觉得不严重??
建议补充一下怎么才能识别真正危险信号的部分,现在看完只知道自己很麻木但不知道怎么办。
当代青年现状:一边刷叙利亚战报一边嗦粉,连眼皮都不带抬一下的。
上次地震我室友第一反应是发朋友圈,看来我们都是认知失认症晚期了。
心理学角度解释得很透彻,但最后一段是不是在暗讽现在的防疫政策?
人类进化了几百万年,结果被现代社会的危险提示音打败了,好讽刺。
看到’泡面垫’那个比喻笑出声,作者太会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