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恐怖片里的套路永远那么几个,看得多了简直能背出剧情走向。比如那种老旧的录像带或者古镜,主角非要作死去碰,然后就被诅咒缠身;午夜响起的电话,接起来只有沉重的呼吸声;还有主角永远不长记性,明知道房子闹鬼还要独自去地下室探索…
“别回头”定律与必死flag
最经典的莫过于”别回头”这个梗了。《午夜凶铃》里贞子爬电视的桥段就是教科书级示范——主角听到身后有动静,明明吓得要死还非得转头看,结果…据统计,恐怖片里90%的角色死亡都发生在他们违反这个简单警告之后。好莱坞编剧们似乎觉得,观众就爱看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作死行为?
更别说那些flag立得飞起的情节了:”等这事结束我就回老家结婚”、”我去去就回”、”有我在不会有事”… 这类台词一出,观众基本可以提前给角色点蜡了。日本恐怖片《咒怨》里那位说”日本才没有什么鬼怪”的女教师,不到十分钟就被佐伯伽椰子教做人,堪称flag致死的最佳案例。
恐怖片的”三件套”设定
无论东西方恐怖片,总离不开三个标配元素:老旧物品(往往附带诅咒)、密闭空间(增强压迫感)、精神失常者(制造不确定感)。《闪灵》里的酒店和疯掉的作家,《招魂》里被诅咒的玩偶和阴森的宅邸,还有韩剧《鬼客》中那些被附身的普通人…
有意思的是,根据IMDb恐怖片分类数据,这类设定组合出现的频率高达78%,但观众就是买账。就像知名恐怖片导演温子仁说的:”恐怖不需要创新,只需要把老套路玩到极致。”毕竟,人类面对未知的那种原始恐惧,永远都是相通的。
恐怖电影中的”无效驱魔”
看见主角团找神父驱魔我就想笑——十次有九次都不管用!《驱魔人》开创的这个套路被用得太多,现在都成喜剧桥段了。常见流程:神父念经→鬼怪暴怒→圣水失效→配角领盒饭…
最讽刺的是,Netflix有部纪录片专门统计过,恐怖片中驱魔成功率不足20%,还不如直接跑路保命。但编剧们似乎认定,观众就爱看这种”仪式感满满却毫无卵用”的场面。毕竟要是每次都驱魔成功,电影还怎么拍满90分钟?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套路老掉牙,每次看到主角被鬼压床动弹不得,或者照镜子突然出现鬼影的桥段,我们不还是会被吓得一激灵吗?这种又怕又爱的矛盾心理,大概就是恐怖片经久不衰的秘诀吧。
标签:
每次看到主角非要作死进地下室就急死我了,换我直接报警跑路!😅
最离谱的还是驱魔那段,神父念经时我就知道要团灭了,这剧情也太老套了吧
温子仁说得对,老套路也能吓死人。《招魂》里那个拍手游戏我现在想起来都后背发凉
《午夜凶铃》那个爬电视的镜头真是童年阴影,当时电视机都不想看了🤯
还有人记得《闪灵》那个浴缸里的老太太吗?吓得我一个多月没敢自己洗澡!
讲道理看多了反而觉得搞笑,现在看到主角立flag我都在心里倒数他还能活几分钟😂
国产恐怖片更离谱,最后都是精神病致幻,广电审核魔改太多搞得一点都不吓人
其实恐怖片里的电话铃声才是最可怕的吧?午夜接到这种电话我直接关机保命
建议下次拍个反套路的,主角遇到灵异事件直接搬家公司上门三天内卖房跑路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特别喜欢恐怖片的?越是老掉牙的套路越看得津津有味
最服气的是恐怖片主角永远没朋友,遇到怪事也不报警,正常人早发朋友圈求助了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