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裴川攥着那颗沾满灰尘的草莓糖蜷缩在角落时,我突然意识到童年创伤对人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深刻得多。那个在月光下爬行三米也要捡回糖果的九岁男孩,长大后收集糖纸的偏执行为,不正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强迫性重复”吗?我们总以为时间能冲淡一切,可有些伤痕,就像裴川轮椅扶手上的金属寒气,早已渗入骨髓。
被封印的童年创伤
记得有位心理咨询师说过:”每个成年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裴川对那颗草莓糖的病态执着,让我想起接触过的一个真实案例——32岁的林女士至今无法接受他人递来的食物,因为6岁那年,她因偷吃邻居给的饼干被母亲当众扇耳光。你看,那些童年时未被妥善处理的创伤,就像被我们囫囵吞下的碎玻璃,你以为咽下去了,其实它一直在划伤你成年后的每一天。
心理学研究显示,7岁前经历的重大创伤,会直接影响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裴川面对善意时总会产生攻击性——那个坐在轮椅上的小男孩,早就在无数次被怜悯的目光中,将”被伤害”与”被关注”画上了等号。就像他打翻糖果又爬行着捡回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扭曲的自我保护机制。
糖纸里的时间胶囊
铁盒里那些褪色的糖纸,何尝不是裴川给自己建造的情绪博物馆?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发现,具有创伤经历的成年人,往往会对特定物品产生仪式化的收集行为。这些物品就像凝固的时间胶囊,既是对创伤记忆的具象化保存,又隐含着自我疗愈的渴望。最让人心碎的是,当19岁的裴川颤抖着问出”还甜吗”时,他问的哪里是糖,分明是那个从未被世界温柔以待的自己。
但故事里藏着个温暖的细节不知你发现没有?贝瑶每次带来的糖都不一样——草莓的、橙子的、牛奶的…这种无意识的”多样性投喂”,恰好符合创伤后成长理论中的”安全体验累积”原则。就像我的咨询师朋友常说的:”修复创伤不是要抹去伤疤,而是在旁边种满玫瑰。”那些五颜六色的糖纸,最终在裴川心里拼凑出了爱的色谱。
合上书页时我在想,或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些”褪色的糖纸”。它们提醒着我们:童年阴影从不是性格的判决书,而是灵魂的地形图——那些最深的沟壑,往往能蓄住最亮的月光。
标签: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看完心里酸酸的。裴川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心理学上说童年创伤会影响大脑发育,原来是真的啊!学到了新知识👍
那个捡糖的细节太戳心了,作者观察得真细致。
看完后默默翻出了小时候珍藏的贴纸本…原来这也是创伤后遗症吗🤔
贝瑶给的不同口味的糖这个细节太暖了,想给她点赞!
我觉得作者把心理学理论和小说情节结合得很好,既有深度又不枯燥。
“灵魂的地形图”这个比喻太绝了!收藏了这句话。
看完想给童年的自己一个拥抱😢